原创 筷子 国际科学
经常关注我们公众号的人,可能会注意到这样的现象,即便是一些看上去份量很重的科研成果,也并不意味着它的结论必然是正确的。
因此,我们常常会看到两项类似的研究,出现“结论打架”的情况。面对这样的情况,需要我们能够正确看待。
科学研究作为人类的探索行为,有时候不能仅仅以一时对错对它们进行价值衡定,这是我们必备的基本科学素养。
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一个研究成果,就是与另一研究成果出现相互“打架”的情况。
作为一种日常的非言语行为,叹息被认为是负面情绪体验的信号。2011年,来自Robbins、Mehl、Holleran和Kasle等人的一项小规模研究表明,每天观察到的叹息表达与亚临床抑郁症有关。
然而,时隔10年,在今年2月,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系的Alexander F.Danvers以及其他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重新考查,并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。
这项研究发表在《个性研究杂志》(Journal of Personality Research)上。这篇文章题为“Is frequent sighing an indicator of dispositional negative emotionality? A multi-sample, multi-measure naturalistic-observation study”,中文可译为《频繁的叹气是否是性格消极情绪的一个指标?多样本、多尺度的自然观察研究》。
这项研究表明,与那些叹气少的人相比,多叹一口气的人并不会有更多的抑郁症状。
在这项研究中,学者们通过使用移动设备,对叹气的情况进行追踪,并对经常叹气是负面情绪状态的一个普遍指标的说法提出了质疑。
根据之前的研究,人们认为经常叹气的人,压力更大、焦虑、抑郁、孤独、疲倦和神经质等情绪感受更强烈。为了测试这种感知关联,Danvers和他的同事尝试复制考查前述研究,并对相关发现进行扩展研究。
Danvers等人假设消极情绪的个体差异,与自发叹息的频率有关,让数百名参与者携带一个安装了应用程序的移动设备,并对他们进行了测试。
这个设备可以记录一天中的环境声音。因此,通过使用该设备,研究人员可以客观地测量一个人叹息的次数。除此之外,研究人员对参与者进行了的心理评估(包括抑郁、焦虑、孤独、压力和疲劳等方面)。
但是,Danvers和他的同事发现,没有任何证据表明,更频繁的叹息与更高水平的负面情绪有关。
因此,作者认为,经常叹气的人感受到更多负面情绪的这种观点,是不准确的。一个人是否比其他人叹息更多(或更少),并不能用来推断他们经历了更多的负面情绪。
此外,令人惊讶的是,在男性中,更频繁的叹息,实际上与更低的抑郁症状和更少的孤独感有关。
对于这个结论,你是怎么认为的呢?欢迎讨论。
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abs/pii/S0092656620301355
https://www.psypost.org/2021/04/people-who-sigh-more-often-are-not-more-depressed-or-anxious-study-finds-60535
注:国际科学是一个大型的优质公益科普平台,每日报道“有趣+有用”的国内外重磅科研成果,既可供普通读者学习新知、增加科学素养,亦可供科研工作者开拓科研选题与方法思路,敬请关注和推荐给你关心的人哦。
编辑/审核:Vincent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