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宋时期,中原大地被金兵铁蹄践踏,山河破碎,百姓流离失所。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年代里,诞生了一位将爱国之情融入血脉、用诗歌书写一生的伟大诗人——陆游。他于1125年出生,字务观,号放翁,老家在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。
陆游的童年,伴随着北宋灭亡的惨痛记忆。金兵在江南烧杀抢掠,所到之处一片狼藉。小小的陆游亲眼目睹了百姓的苦难,亲身感受着国破家亡、任人宰割的痛苦。但与此同时,他也看到江南军民奋起反抗,那些英勇抗敌的事迹,一桩桩、一件件,如同星星之火,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点燃了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情感。
少年时期的陆游勤奋好学,在学业上格外刻苦。他的努力没有白费,写得一手好文章。29岁那年,陆游参加两浙地区的考试,凭借出众的才学,一举夺得榜首。可谁能想到,这一成绩竟给他带来了麻烦。当时,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这次考试。秦桧平日里专横跋扈,在考试前就暗示考官,一定要让自己的孙子得第一名。好在主考官为人正直,早就看不惯秦桧的所作所为,根本没理会秦桧的暗示,坚持将陆游列为第一。这可把秦桧气坏了。第二年,陆游到京城临安参加考试,又被主考官看中,眼看就要名列前茅。秦桧得知后恼羞成怒,蛮横地命令主考官取消了陆游的考试资格,还扬言要追究两浙地区考试官的责任。此后,在秦桧掌权期间,陆游一直被打压,无法进入朝廷工作,直到秦桧死去,他才终于有机会到临安担任枢密院的编修官。
进入仕途后的陆游,始终怀揣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,热情支持北伐。然而,现实却一次次让他失望。有一次北伐,统帅张浚缺乏指挥才能,手下的两名主将又互相猜忌,矛盾不断。宋军刚出兵不久,就在符离(今安徽宿县北)打了败仗,随后全线溃退。北伐失败后,那些一贯主张求和的大臣纷纷在宋孝宗面前攻击张浚,还把责任推到陆游身上,说张浚用兵是受了陆游的怂恿。结果,张浚被排挤出朝廷,陆游也只能罢官,回到山阴老家。经此一事,宋孝宗抗金的决心也动摇了,第二年就和金朝签订了屈辱的和约,此后再也不敢提北伐的事。
差不多过了10年,负责川陕一带军事的将领王炎听闻陆游的名声,邀请他到汉中担任幕僚。汉中靠近抗金前线,陆游觉得这或许是实现自己抗金理想的机会,能为收复失地出份力,便欣然前往。到了汉中,他骑马到大散关附近,观察金人占领区的情况;在王炎的衙门里,他常常看到金军占领区的老百姓,冒着生命危险给宋军送来军事情报,这些都让他对抗金前景充满希望。经过仔细考察,陆游向王炎提出计划,认为要恢复中原,必须先收复长安,建议王炎在汉中积蓄军粮、训练队伍,做好进攻准备。可惜,南宋朝廷根本没有北伐的打算,川陕一带的将领大多骄横腐败,王炎也无能为力,陆游的希望再次落空。
展开全文
不久,王炎被调走,陆游也被调到成都,在安抚使范成大部下当参议官。范成大是陆游的老朋友,两人虽为上下级,但不拘泥于官场礼节。然而,陆游的抗金志愿始终无法实现,心中苦闷无处排解,就常常借酒消愁,通过写诗抒发爱国情怀。可这样的行为,在一些官场之人眼中,是不讲礼法、思想颓放的表现。陆游听后,干脆给自己取了个“放翁”的别号,从此,人们便称他陆放翁。此后的二三十年里,南宋换了两位皇帝——宋光宗赵惇和宋宁宗赵扩,但朝廷始终没有收复失地的决心。陆游长期闲居,把满腔爱国热情都倾注到诗歌创作之中。
开禧二年(1206),韩侂胄担任宰相,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北伐。得知这个消息,陆游兴奋不已,以为收复失地的机会来了。可韩侂胄的北伐准备不足,加上朝廷内部矛盾重重,最终还是失败了。宋宁宗和投降派大臣不仅杀害了韩侂胄,还把他的头颅献给金朝,又签订了屈辱的和约。这一连串的打击,让陆游痛心疾首。
陆游的一生,不仅仕途坎坷,爱情生活也充满悲剧。20岁时,他与表妹唐婉结为夫妻。两人自幼青梅竹马,婚后相敬如宾,感情深厚。但唐婉才华出众,和陆游又十分亲密,这引起了陆母的不满,再加上唐婉一直没有身孕,陆母最终强迫两人离婚。陆游舍不得唐婉,多次向母亲恳求,却只换来责骂。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,这对恩爱的夫妻最终还是被迫分离。后来,陆游另娶王氏,唐婉也改嫁他人,唐婉最后在郁闷愁怨中离世。这段不幸的婚姻,给陆游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,他一生写了许多诗,追怀着唐婉和那段逝去的感情。
尽管一生历经磨难,屡受主和派排挤打击,陆游的爱国之情却至死不渝。他渴望收复失地、统一祖国,当这份强烈的愿望无法实现时,他就用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。陆游与尤袤、杨万里、范成大并称“南宋四大诗人”,一生笔耕不辍,留下了9000多首诗,是我国历代诗人中创作量极为丰富的一位。嘉定三年(1210),86岁的陆游病重,临终之际,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,念出了那首感人至深的《示儿》:“死去原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。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”这短短几句诗,饱含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对收复失地的殷切期盼,成为了他爱国精神的最好写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